洞察2024 | 30起险企股权变动背后 新势力的雄心与旧玩家的退场

分类一的子分类2 25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李秀梅

洞察2024 | 30起险企股权变动背后 新势力的雄心与旧玩家的退场

  2024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岁末将至,回望保险业的2024年,人身险预定利率接连调整;互联网财险新规落地。保险业新“国十条”落地,一系列监管“组合拳”致力规范、促进市场发展。

  保险公司股权变动历来是市场关注焦点。12月30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30家险企发生了股权变动,另有15家险企股权“待价而沽”。可以看到,在行业转型期,外资依旧在加速涌入,比利时富杰集团、法国巴黎保险集团和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等先后入局。不过,也有一些保险公司股权似乎成了烫手山芋,多次公开进行挂牌转让却无人问津。

  资本态度冷淡,央企加速离场

  2024年,险企股权在交易市场上的状况并不乐观。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年内至少有15家险企股权仍在寻找买家。既有持股比例少于5%的财务性投资,也有出让比例超过60%的控股权转让。

  这些股权被转让,主要原因是央企正在严格执行“退金令”。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国有企业参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国有企业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严控非主业投资。此外,随着保险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行业面临的挑战加大,盈利越发艰难,不少保险公司股东回报水平以及预期有所下降,甚至还需要持续为险企注资,因此选择转让股权“落袋为安”。

  然而,现实情况是,转让者繁多,成交者寥寥无几。如永诚财险、华泰保险集团、国任保险股权等,都曾经历了多次挂牌,但迟迟没有买家出现。

  遥想四五年以前,各路资本涌入保险业,保险股权可以说门庭若市,短短数年就门可罗雀,令人唏嘘。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很多保险公司股权无人问津,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较弱,导致投资者对其未来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另一方面,部分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复杂,转让门槛高,使得投资者在入股过程中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此外,还有一些保险公司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导致投资者对其信任度降低,进而影响了其股权的转让和交易。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直言,一些中小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着业务规模小、盈利能力弱的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保险行业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较高,投资者对于未来收益的预期不够明确,也会导致其对购买险企股权持谨慎态度。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险企自身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也需要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以增强市场的信心。

  外资频增持,地方国资“救火”

  与部分股东萌生退意相对的是,在行业发展处于深水区之时,一些真正看好保险业未来的资本,选择在此时逆势加码布局。其中,外资与地方国资是两股具有代表性的势力。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比利时富杰集团、法国巴黎保险集团、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安联集团、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等均在加码国内保险市场,这些机构有的入股了养老险公司,有的增持财险公司,还有的成为新设机构的股东。

  可以看出,外资险企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布局进一步铺开。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逐步取消外资限制,大幅降低外资准入门槛。余丰慧表示,外资加码保险市场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看中了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商业保险的需求持续扩大;另一方面,外资机构希望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服务,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谈及“洋鲶鱼”涌入带来的影响,余丰慧表示,不仅促进了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与创新,也推动了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引进国际资本,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

  在一些央国企股东意图离场之时,地方国资却选择增持。尤其是在一些问题险企或潜在问题险企的风险处置中,地方国资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如三峡人寿已经两度获得重庆国资注资,

  苏州国资苏州国发集团申请设立东吴财险,或与安心财险的风险处置相关。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考虑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布局金融的力度,地方国资获取和增持金融股权,是必然举措。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保险业风险,其中提到,落实地方党委和政府风险处置属地责任,强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协同推进风险处置。

  江瀚表示,地方国资增持险企股权,对于当地金融发展来说也有诸多好处。这不仅可以提升当地金融业的整体实力,还可以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也体现了政府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

标签: